Silence & Solitude makes...

Pu's mind space

砸贝壳

这是一个游戏,标准的原名叫 kʌ vei vei,是江淮官话里下河片区的发音,我找不到字,只好用意译作为题目。

我的家乡盐城市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然而地处两个大河的入海口之间,泥沙淤积,海岸线尽是滩涂,生长于黄海之滨的我们并没有如同其他海滨城市的孩子们有关于海洋的记忆,因为滩涂隔绝了盐城人的海洋活动,使得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常人概念里的海边人相去甚远。但也不是毫无踪迹可寻,譬如当地人的饮食里有很多小型带壳的海鲜,花蛤,文蛤,小蛏,泥螺,蚬子,醉蟹等等,不一而足。

在那个物资不丰盛的年代,这些贝壳就成了孩子们的玩具。有条件的就让家长把吃剩的贝壳留下,没有条件的就去饭店后面的垃圾堆里翻找,总之孩子们不难获得一堆贝壳。放学后,背着贝壳到某个水泥地边上, 俩人对面坐下, 其中一个人挑选一个贝壳平放在地上,另一个人选一个自己的贝壳拿在手上去敲地上的贝壳,如果地上的贝壳被敲碎,就换另一个。如果没有,或者手里的贝壳被敲碎,就交换先手–由被砸贝壳的人这次主动来砸。最后谁还能剩下贝壳的人就赢了。所以一般来说要看贝壳的质量,但数量也比较重要,毕竟三个臭皮将顶个诸葛亮,结实的贝壳多砸几下也会裂开。如果孩子够鬼灵,会在被某个贝壳连破数阵后突然出一个很弱的贝壳,这样对手砸得兴起,会没轻没重的把自己的大贝壳砸穿弱贝壳,并接着撞到地面上而自损爱将。因为容易砸破手,这个游戏还有一点锻炼勇气的成分在。现在想来,还得是有勇有谋的玩家才能胜出,真是个不错的游戏呢。

我的表弟有个大大在海边盐场工作,有一年暑假他去叔叔那边探亲,回来后带来了几个超级厚,超级大的贝壳,从花纹和形状一看就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品种。再玩这个游戏,那几个大贝壳几乎是碾压其他各种贝壳,用现在的话讲可谓是降维打击了。可想而之他的得意和其他小朋友的羡慕。

今天在海边,我和桃桃玩起了这个游戏,看到他欢乐的样子,我意识到这个游戏没有我想的那么粗鄙而它的存在也不是那么偶然。因为它满足了小恶魔们逐渐萌发的破坏欲,而那么剧烈的改变世界的效果–一个完整的贝壳一瞬间就四分五裂不可复原–也很有娱乐效果。其实我对小时候玩这个游戏的具体画面已经记不清了,我印象里孩子们的表情应该是执着,专注,赢的人有点拽,输的人急着逃跑或者换下一个游戏,总之没有一个像桃桃这样傻开心的画面。我不禁想,如果我能把这个“大凶将”(注:指最厉害的那个贝壳)带回一万多公里外,二,三十年前的童年,它会带来怎样震撼的又一轮降维打击。

我的同事最近要第一次当爸爸了,我跟他说会很累但是会觉得很值得。我知道这是我的肺腑之言,但听起来总是像不走心的套话,因为其实我并没有切实的例子。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例子,当爸爸可以让你看到过去的自己,重回童年。

妈妈的世纪预言

多年以后,在奥克兰拥挤的早高峰路上,面对前面的老爷车,作为程序员的我又想起了上世纪末盐渎小镇上的那个平凡午后。

但想起的其实很有限,没有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没有场景和年份,我自己的状态在记忆里也是缺失的。应该是在 90 年代后期,
我现在知道当时马云可能刚刚访问美国回来,着手做中国黄页,而我面前的这辆车应该还在车主为它骄傲的年纪,在我的家乡西团小镇上已经有几辆私家车了,但网吧的出现还要几年以后。那时候的人们娱乐活动不是很多,以至于我妈妈辈有一个现在看来很神奇的习惯,就是在家吃一半午饭然后捧着饭碗串门,到东家聊会儿天,去前面家尝个菜这样。这天不知道时候谁,照例在午饭时间访问我家,我应该还是在拖延一下时间等着说“真的吃不下了”,但是却 can’t stop overhearing 她跟那个邻居说“21 世纪,开车,计算机还有英语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我没有看到表情,但是声音里有她独特的自信。我当时已经知道,或者她自己也提到了,这是她读的某个报纸的生活指南版或者育儿心得版的原话,并非她自己的见解。所以,真的是个很平凡的瞬间,直到最近我回味起来,才越来越觉得它的不可思议。

前情
当时我的父母在工作之余也赚点“雅”外快,就是给各个省市报纸的休闲版投稿赚稿费,这个活也只有在那个特定年代才能够成为外快。因为当时各地的本地报纸虽日渐式微但还未倒闭,也就是说为它供稿的人少了,因此有内容需求,但互联网还没有把他们完全击败,各地报纸的内容也不会互通,加之休闲版的内容如生活技巧,育儿经验,心灵鸡汤等还是很有通用性的,他们就一稿多投,如果有发表使用了的,会寄回来稿费和样张。这个事情做到全盛的时候是不需要自己编写内容的,因为全国各地的报纸寄来我家,只需读一读,挑点好的,把这家的内容发给另一家就可以了。很快(记不清持续了几年),中稿率越来越低–大概寄过去的那些县市小报都关门了吧–得不偿失,也就没有继续做下去了。但是对我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地理知识学得不少,什么攀枝花是四川的,六盘水是贵州的这些我都和年龄不相称地早早记住了。另一个好处当然就是他们读了很多的报纸,见识也提高了不少,以至于有上面那个让我记忆犹新的言论。

发展
话虽然这么说出来了,可是我并没有感觉到教育资源向这方面可以倾斜。哈哈,别说倾斜了,就是把家底都倾倒出来,也没有能力买一台电脑,更别说出国旅游或者买一台车了。但我父母其实是有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比如我的买个随身听(听英语磁带)的请求就被批准了,我驾照也早在毕业之前就拿到了。
而我自己更是没有刻意这些,比如你知道的随身听其实是用来听歌的。大学也没有选计算机,而是误打误撞,想学工科因为不懂专业设置其实报了理科,研究生又任性学了更是纯理科的东西,但是做理科研究是离不开编程和英语的,而我的研究做得不好,所以三年下来往求职市场上一放,核心竞争力就只剩编程和英语了,真是错进错出。

前些年,看到新一代大学生们聊”转码“和”润“之类的,很感慨我这样的小镇做题家,居然不自觉地和高中就上新东方的“城里孩子”们走上了同样的路,更神奇的是,居然还被我妈在和麻友闲聊时预言到了。
妈,你真厉害!

带娃随想

带娃和开车其实蛮像的,都是只需要时不时分出一点注意力确认安全,其他时候可以“一心二用”--不鼓励,安全第一--做点其他什么事情。今天带娃的时候就走了一会儿神,把胡思乱想记在这儿罢

带娃的一个常见问题在于要如何平衡满足宝宝的探索欲和保护它的安全。磕磕碰碰的伤害往往很明显而且立刻发生,而对于宝宝过分限制让它的探索欲被压制,自信心受挫这样的伤害不是即时发生后果也不如外伤那么明显,所以我们往往过度保护孩子的物理安全,据我观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的这一倾向要大于父母们。因着我们文化里持久存在的家国观念,这样的情况也自然地出现在国家政策里。对于婴儿的控制,保护安全是一种原因,还有可能是纯粹自私的原因,比如有时候他自己玩耍的时候发出怪叫,我看到他可爱的样子想抱他了,就抱起来玩了,并不在乎是否打断了他正在专注的事情。这样的控制仅仅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愿望而已。

原谅这里跳跃一下,从另一个话题讲起,先聊聊我初中政治课级别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我们概念里对资本主义的种种批评,都是从资本的贪婪本质讲起,其实贪婪的是人,只是因为资本自增长的特质 – 这样的特质不仅资本有,很多东西都有,比如病毒 – 而使它适合成为贪婪性的载体。所谓自增长,也就是

 X=IX 

简单理解 I 就是投资回报率+1,你手里的钱 X,经过一轮投资,会增长为 IX。别看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表达式,它是指数增长的基础,非线性的源泉,无数个体的经济行为不停地迭代会让系统迅速非线性化,于是我们需要国家干预而不让系统失控。干预就是权力,在我们的认知里权力是没有自增长特质的,管交通的不会有收你的税的权力,收你税的人不会有审查你的网站的权力。但是行使权力本身是可以增长的,只不过通常情况下也没有无限制迭代增长的可能。譬如说收税的今年收 1 次,明年可能收两次,或者今年收 1%,明年可以收 2%,这都可以,但是因为政府系统法律制度等等的存在,这种增长不会无限扩大或者无数次地迭代,因此是可控的。但在系统 bug(法律或者官僚体制不完善)或者某些特殊外部条件下–小行星要撞地球了或者大灾难等,某项权力的行使可能会无序增长。譬如核酸从某些区域的人某些天需要做,到所有人每天都要做,健康码从密接会变色到“时空伴随”会变色到政府官员可以直接“赋黄码”“赋红码”。这样非线性行权也可以造成混沌。

问题是为什么,并不是所有可自增长的都必然要自增长,资本自增长会变成现实是因为人的贪婪,但是行权的自增长在可能发生窗口期内为什么会立刻必然地发生呢?其实也还是因为“纯粹自私”的原因,或者说一种广义的贪婪吧。举个例子,今年初我回国的时候在浦东机场,填写第 n 个微信公众号表单的时候,里面有一项 ID 注明填身份证号或者护照号,我填了护照号(可能因为短一些吧,也可能因为用的护照号订的机票,之前的很多表格需要跟订机票的 id 一致所以都用的护照号,总之顺手就填了)。我排在队伍最后,终于排到我了,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查验我的表单,他扫了一眼就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说是,他就把声调变得特别官僚,对我呵斥“是中国人为什么不填身份证号?回国了就要用身份证不知道吗?“,我说表格上标明都可以的,需不需要我重新填写?他低头玩着手机,说“不需要了,下次注意”,这短暂的交流就结束了。他的态度很明显地告诉我他是在“管理”而非“服务”,管的还是不必管的事情,我只能猜测他的动机仅仅是耍个官威开心一把。指挥别人(行权)会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这就跟我为了抚摸宝宝柔滑的小肌肤开心一把而不管他在玩什么就直接抱到怀里是一样的。所以资本的自增长和权力的自增长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贪欲的满足,一个是控制欲的满足。所不同的是,放纵贪欲的坏处是人所共识,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去控制去警戒,但是控制欲的发泄却很隐蔽,很容易以保护安全为幌子,而被滥用。回到带娃的比喻上,如果宝宝会说话,反问我为什么粗暴地把他抱离玩具,我很容易找到防止他撞头地借口,因为这两个动机在解释控制行为上几乎无法区分,同样地,在一个家国观念很重,父母官观念很重的文化里,放纵控制欲的行为很容易找到“为你好”的幌子。

总结:

  1. 资本因人的贪欲而失控和行权因人的控制欲而失控没有本质不同,都是自增长特质带来的混沌。
  2. 资本的贪婪人所共知,有成熟的法律制度限制,权力在特殊情势下的失控却让社会猝不及防,对此毫无免疫力。
  3. 家国情怀,父母官文化让权力更容易以保护为名而失控。

诗意的生活和诗意地生活

我一直想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诗意,却没有了解诗意的生活和诗意地生活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有诗意的生活,是一幅画,你是画中人,诗人把它描绘出来便有了诗意。假设有个虚拟的无所不在的诗人,要让你和你的生活能进入他的笔下,你可能需要漂亮整洁干净,可能需要做善事。至于在画中的你是何种体验或者所思所感,那是读者和诗人都不关心的问题。

诗意地生活,是诗人的行为,它讲得是如何感受身边的人,发现身边的美,如何反思所做的事,它是指你的情感和理智在纷繁的大千世界的刺激下偏向于光谱的哪个部分。这个二维谱(情感和理智两个维度,生造的词,可以想象成取色板那样的东西)里其他的部分有苟且地生活,积极地生活,麻木地生活,拼搏地生活,放纵地生活等等。有些人特别理智,有些人特别敏感,我理解在现代社会诗意地生活需要中等的理智和特别地敏感。

这两者当然有联系,不管你想过有诗意的生活还是想要诗意地生活,一定程度上都需要追求真善美,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决策时是会作出相同的反应的。

但是更多的是不同。通过上面的描述也很容易看出来,这不同就像孤舟蓑笠翁和柳宗元的不同,就像瓦工和梅尧臣的不同,柳宗元可能完全是个钓鱼的外行,瓦工也不可能知道梅尧臣每日如何处理公文。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这两者很可能不可兼得。

初读海子得知他原名“查海生“时,我误以为他是浙江人,后来了解多了才知道是安庆农村人,即使有海边生活的经历也不会很久。但因为他追求美且联想丰富语言优美,给我们描绘了有海的美好画面。同时那个真正有了”面朝大海“的房子的顾城,却在面朝大海之后杀了人,他的最具诗意美感的作品全都是在国内的时候写成的。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在新西兰发现了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样美丽的景色里,这样怡人的气候里,人们更多地时候是去享受美景,反思和狂想的触发点反而变少了。我并没有说这里艺术家少,事实上我看过很多社区画展的风景画很漂亮,我的同事就有写歌的,十几岁的小孩子玩星空摄影特别棒,但是因为少了“血“,很难刺激出杰出的艺术品 – 也有可能这是我苦大仇深的中华审美观在作祟而形成的偏见。所以生活在诗样画卷里的人很难出真正的大诗人,反过来也一样。激烈的追求真善美,或者有天才去被自己的生活激发出奇绝幻想的人,往往没有心力把生活打理得精致美好,把自己活到画卷一样的环境里去。

知道了这些,我终于想问自己了,当你说你想要更有诗意的生活,你是想要过有诗意的生活还是诗意地去生活呢?是当一个模特还是希望当一个摄影师呢,当一个演员还是导演呢?虽然他们可能有共同话题,但是他们作为人的特质,以及修炼的路径是完全不一样的。

填写新西兰入境表(2022

写在前面:在飞机上听说新西兰入境卡由中英双语改成纯英语了,很多老华侨拿着入境卡也犯了难不知道怎么填,我想我的父母或者朋友可能也需要人来帮助填写这个,所以就动了写这个文章的念头,除了翻译入境卡,还简单提了入境流程,这篇写于2022年6月,很多政策都在改变,有一部分内容的有效期很可能不是很长。

出发前

来新西兰需要准备的东西(可以打印出来,不打印也没关系,确保手机有电可以现场展示电子版

  1. 出发前48小时内的英文核酸阴性报告(不是社区普筛的那种,需要去医院做,拿到中文报告和护照去补英文报告
  2. 疫苗证明
  3. 护照和行程单
  4. 新西兰旅客声明,在 NZTD 上填写上面3项内容,最后会在邮箱收到一个二维码

出发

无论从广州还是上海出发,看好买的机票的行李配额,一般是2个大箱子,随身可以带一个小箱子。
出发时办登机时需要查看上面准备的那些东西,拿到登机牌之后,扫描海关二维码,填写信息(其中包括航班座位号,所以需要办完登机之后再填)。
然后就是出关,展示刚才的海关二维码,同时给海关人员解释一下出国原因,工作/探亲等,放行后就是正常安监登机了。

到达

上飞机后空姐会给你一个入境卡,可以在飞机上填,找空姐要笔,也可以下飞机之后再填。这个卡是填写你的基本信息和你的行李需不需要申报。我建议是不带以下物品且不申报,这样入境直接走xRay通道(就跟过地铁安监一样,不用开箱过一个闸机就好了)比较快。当然如果对政策细节比较熟,一定要带,就如实填报,然后入境时走申报通道,再和海关工作人员解释。

简单说不能带的东西是:

  1. 超过3个月量的处方药或者不是自用的处方药
  2. 任何食物(不管是包装的还是自制的
  3. 动物制品,植物种子等
  4. 用过的户外装备等等有可能沾染上了外国土壤的东西
  5. 其他刀枪毒品大额现金等就不说了

入境卡是一个对折的小卡片,除了封面,有三面需要填写,翻译如下。

1
2
3

填好后的样本如下:
Example1
Example2
Example3

如果不带需要解释的物品,还是很好填的,基本上4填yes, 5&6就无脑填no就行了。下飞机之后,在取完行李后,过海关,给工作人员看你之前准备的那些材料,海关闸机最右侧是辅助通道,如果不会说英语可以找身边的工作人员申请走辅助通道,一般会有会中文的工作人员帮忙翻译。过关后顺着走到有个领快速新冠检测盒(RAT)的地方过去就是行李申报通道了,如果全部都打了no,就走x-Ray通道,相应的,还有1,2,3,4通道,都是申报通道,需要开箱人工检查的,不要因为那些队人少就走那些通道了。在xRay的队伍里排到的时候,把在飞机上填写的小卡片交给工作人员,把行李放到履带上过一下就可以了,最后就提着行李出去了,出门前可能会有一个稽毒犬最后再嗅一下行李,然后就入境成功啦!写的挺多,其实还是很容易的,就我自己的经历,我从取完行李到见到接机的人群总共不超过20分钟。

后续

到家之后会受到邮件,让你把快速抗原检测(RAT)的结果报告到邮件中给的一个网站,基本上这个网站只需要填两项yes/no,不要上传图片视频什么的,你是不是真的做了核酸没有人查验的。
第5天的时候还会再收到一份这样的邮件,需要再做一次RAT并提交结果。
在机场领的检测盒可以做3次RAT,所以不用自己准备任何东西。这样就算履行完所有入境手续了。

寻代码小伙伴

更新

原型做得差不多但还有些 bug 在慢慢改的时候,我的朋友告诉我有这么个网站:
https://visualping.io/ 完整地做了我想做的事情。本着不重复发明轮子(做得没人家好)的态度,我对继续完成这个工具失去了兴趣,我后面会把代码整理以下,代码库的链接会放在这里。

update 2022-06-19:

Code repo made public here: https://github.com/guanpu/collector

!!!!!!!以下为原文!!!!!!!!!

疫情期间有一阵子每天打开网站第一件事就是去刷新新增病例数量,然后查查汇率。我就写了一个小工具, 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用于自动抓取并汇报这些更新。之前收藏夹里存着的一些有用的网站,比如什么时候在你的城市可以看到国际空间站,又比如什么时候有极光活动等等,也通过一键配置由该工具每天扫描。结果很有意思,这些平时躺在收藏夹里的快被遗忘的网页,现在不时地提醒我新的内容,虽然去看空间站的那一趟云太厚没看到,极光活动那次也没飞到南岛看(后来看报道确实有),但这是另一个故事,工具本身的汇报还是很准的。总之,任何你感兴趣的公开网站的任何一部分信息,都可以通过这个工具订阅其变化,生成每日(正在开发每小时/实时选项)的报告,以 RSS 或者邮件的形式汇报给你。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可玩性很强的小工具,你甚至可以订阅当地小餐馆的菜单更新。它可以取代一众看似高大上的 app,譬如你知道某个权威的极光预测网站,再加上这个小工具,就可以不需要专门下载极光预报 APP 了。

详见 https://udigest.app, 配套的浏览器插件还没有上架,目前只能以开发者模式安装。网站名就是这个工具的名字(udigest),直接中文翻译大概可以叫“你的文摘”,不过不很好听,考虑到网络环境(浏览器插件市场还被墙着)这个工具可能不会有大陆用户,所以中文名就暂且搁置着。

本来打算自己慢慢开发,但是自己平时上完班要做饭,吃完晚饭再顺着把下饭视频看完,除了周末的时间很少能挤出开发时间,因此进展太慢。现在想添加的功能越来越多,譬如先比较新旧内容再决定汇不汇报–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只想纽币兑人民币涨回 4.5 以上了才收到更新,而不是每天汇报一下数值–但是我码代码的速度却远不如刚开始的时候了。眼看着这个 side project 可能又要黄了(嗯,又),我决定找几个开发的小伙伴来互相监督互相帮扶。

架构

比较老的一个架构图

技术栈

从上面的架构图也能看到,主要就是 一个网站+一个浏览器插件+数个后端微服务。

UI 选的是 react+material UI, 所有后台组件目前都是 nodejs(typescript)写的,消息队列用的是 kafka,数据库 mysql。如果你不熟悉 nodejs,我们可以用其他语言重写一遍,毕竟现在只是原型阶段,go 或者 java 都可以, rust 也行,but not C#.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

2021年11月28日凌晨于奥克兰

一个孩子正在妻子腹中
一个变种新冠远在非洲
母亲牵挂的声音不远万里
游子极目之处白云悠悠

我从哪儿来
我是谁
我要去哪里

故事并不复杂
一个小镇青年
30多年后不再好奇,开始怀疑
需要新鲜的环境重新探索
去了远方

外向的追寻很成功
成功到可以向内探索
找到了我
才开始关心我们

于是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要去哪里

有人说我们勤劳隐忍,
心怀千年文明,背负百年屈辱
才有这几十年来世界的熙攘
有人说我们如酱缸之蛆
或逐食争利,或冷漠沉沦
以致大千世界牛头马面

我们是热情地款待客人
自豪地介绍本地风情
却又缄默地犁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农民
我们是以度己为己任而去努力度人的僧人
我们是通了公路却又扎紧篱笆的地球村民
我们努力地,甚至极度自我地
要去把我过好
而这好,是由“我们”定义的

我们的存在就如同记忆
能被记起的不一定是因为印象深刻
而很可能只是新鲜,暂未忘记
到后天答案会被揭晓
而我们的终点只在明天

民族复兴的标准

很少在博客里谈政治,偶尔写一篇居然就出来这么个标题,希望不要被当成想当伟人的妄人。这个标题的来源其实很简单,刷推特时看见了这么个内容:(来自王志安)

我认为国家复兴的标准,是经济长足发展,民众有足够的自由,社会和谐稳定。
官员廉洁奉公,媒体乃社会之公器,富人低调而仁慈,知识分子得风气之先。
穷人不被歧视,孩子都被善待,教育医疗平等,不同地域都能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
有邻和睦,无人视中国为威胁,拿着中国护照,令人心生羡慕。

虽然评论区有评论说这内容无甚新意,我认为这个话题并非已有广泛接受而且简单的定义而不值得思考了,所以展开了一些思索,整理如下。

国家的概念是绕不开政权的,而民族则是关于人,人们活动的土地,使用的语言,共有的文化等等。政党把“民族复兴”作为使命当然正常和无可厚非,但仅仅谈民族复兴本身的定义却可以和政党毫无关系。这里不打算谈政党政权,所以上来就得用一下话题转进的话术,从原推里的“国家复兴”转到如标题所提的“民族复兴”,因此可以说本文和原推无甚关联。试想,把现在中国大陆上的中国人都敢跑,移居来一群有着懂点中国历史和中文却有着其他民族性的人,建立一个叫做中国的国家,保留古迹和城市的名称,并建设成一个经济强国,这样的情形在原推里似乎是“国家复兴”了,但显然不是民族的复兴。

首先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民族不可能占尽所有民族的优点,要承认民族性固有的缺点,即使是一个“复兴了的民族”,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或者因为邻居们的缺点,可能会跟邻居有摩擦,被人视为威胁,所以“有邻和睦”不应该被视为复兴的标准。而民族性这个东西因为文化,地理,语言,甚至是共同DNA片段的作用,是不会发生突变的,所以我认为在道德准则(信仰)和文化上的微调不会消灭民族性,相反,这应该是去除糟粕良性演化的正常方式。当然像古代帝王那样直接宣布国教为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这样的动作,确实是会斩断民族性的某些部分但这不会在中国发生。所以我认为民族复兴的一个标准就是中国人还是那个“深沉,博大,纯朴,有点性灵”的中国人,同时渐渐的抛除近现代种种挫折带来的“自卑“,”自大“,甚至”迷信“(非指宗教迷信)等”劣根性“。

同时中国人是全面发展的,这个全面既指每个人(残疾人,女人,LGBT)又指人的各种方面(健康,智识,财富等),这个全面发展需要和社会协同。简单点说就是社会给每个人以尊严,人们给社会以信任和责任。从这个角度说,原推中的

民众有足够的自由,社会和谐稳定。
官员廉洁奉公,媒体乃社会之公器,富人低调而仁慈,知识分子得风气之先。
穷人不被歧视,孩子都被善待,教育医疗平等,不同地域都能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

我是同意的。这些都是社会和人的发展良性的互相促进后的自然结果,并不需要也无法一一罗列。这里当然有具体实现的问题,譬如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权益冲突时行政的策略,以及初始的不信任如何消除的问题。我的想法也只够聊标准至于路径那就无法了。但关于路径我还是有两点想法:

  1. 权力意志和人群的普遍行为格格不入时,人总是第一位的,永远只能是公权实体的行为方式首先作出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应该处理当前的权益冲突,更应该考虑对人的后续行为方式的影响。(注:公权实体不仅仅是政府和政权,而是任何有公众影响的有机组织。)

  2. 关于不同人对于发展方向/发展优先级的定义冲突,我们当然不应该照搬或者迷信其他文明关于普世价值的定义,但是我们总得有一套自己的“普世价值”的定义,是共同认可的东西,是“常识”,这套定义就是社会和人能形成合力的基础。而且这套定义总该是有50%以上和其他文明关于普世价值的定义是相似的,毕竟人类的DNA都有99%以上的相似度,以当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以人类历史上共同经历过的教训,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认知能力不足等等造成黑白颠倒总不会很大吧。所以关于发展方向的讨论和冲突如果一直有那也不奇怪,譬如如今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以及清零策略不同造成的社会行为不同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以增加民族自尊心或者经济发展等借口抛出“你要自由干什么”,或者“牺牲一些人让另一些人活得更好”这样的纳粹或者社会达尔文观点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常识”里。

至于经济发展,这个的必要性毋庸赘言,但是经济的长足发展并非民族复兴的标准,譬如沙特或者阿联酋,人均收入再高也并没有让其他地方的人见了裹着头巾的中东人多一份尊重。只是想说一句,以中国的土地物力,中国人现有的民族性,如果人和社会的发展形成合力,经济的强盛几乎是必然的。而人的发展对于经济的依赖程度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一部良法,一本好书等等所谓的软实力并不需要话多少钱,政令里为残疾人多考虑一下并不是以每人每天多生产100个毛绒玩具作为基础的,相反的,超负荷地生产玩具更容易导致因工作致残,形成人和社会发展的负反馈而非合力。

所以,如果我也发一条像王局那样口吻的推特的话,它会是这样的:

我认为民族复兴的标准,
是中国人被看作 “深沉,博大,纯朴,有点性灵”,而非 “自卑“或”自大“。
人的发展和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社会给予每一个个体以自由,尊严和发展空间,而个人对于社会有信任尽责任。
经济发展则是水到渠成的事, 至于睦邻,如果中国的民族性没有丢的话,即使有不友好的邻居,应该也不会超过一两个吧,何必强求。

Azure Logic Apps -- 要不要用

一直对微软技术栈不是很熟也不很感冒–所以这篇文章很可能不算客观–但是工作必须要用,所以也不得不做了更多的了解。在用Logic App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搜索关于Logic App具体问题的时候,总是只出现“怎么用”,从来没有看到“应不应该用”或者“什么场景下用”的讨论。即使我在谷歌搜索里删除了所有来自微软官网的结果(by -site:microsoft.com),也没有发现什么有意义的综述,所有的布道者都在教你如何用,而没有(或者不愿意)认识到让使用者了解某工具在架构中的定位才是选择学不学习怎么用的先决条件

可能大家也已经从我上面的语气里听出来了,所以不妨先把结论放在前面,以防没空看论据(其实是论据本身也不充分)。结论就是: 如果你是在乎软件工程师体验的架构师或者你就是软件工程师,同时你做的项目是用一定复杂度需要多人协作,预计运行超过3个月的非原型项目,而不是那种给客户/领导汇报完就可以拿钱走人的项目,不要用Logic Apps,如果非要用,不要过度使用, 否则你的工程师可能会离职,项目可维护性会变得很差。

下面开始具体聊聊。azure 自己给logic apps的定义是: 是一个基于云的平台,用于创建和运行集成应用、数据、服务和系统的自动化工作流。 借助此平台,可以快速为企业和企业到企业 (B2B) 方案开发高度可缩放的集成解决方案。 它的特点是:

  1. 很多内建的connector,可以很方便的与其他azure或者非azure资源进行集成
  2. 有图形化的配置界面,理论上不需要写代码就可以完成集成

先说Connector,这可能是很多使用Logic App的唯一理由了,因为访问没有管理权的资源安全性的考量常常是企业系统集成最头疼的问题,而Logic Apps提供了很多内建的connector,譬如访问CRM,或者service bus/event grid等等,几乎是配置一下就可以直接用数据了,省掉了很多安全认证等麻烦的部分。而图形化页面也是一大亮点,平时我们做软件是先画设计图再写代码,把代码跑起来了再做PPT汇报,这个Logic Apps可不一样里,基本上POC和最终运行的项目以及拿去给领导展示的图几乎都可以用同一个图形设计界面搞定。乍看上去很不错,然而用起来全是坑。

Connector在省了很多初期的对接讨论的同时,基本上也把软件方案和能力限定死了,比如日志的集成,API并发调用和重试逻辑,或者希望方案能部分重用于集成其他项目等等都被束缚。
Logic Apps不像普通代码项目扩展性很强,譬如部署在azure上的不同语言的不同程序都可以把日志写到Papertrail里统一查看,设置警报等,Logic Apps的metrics和日志都只能在LogicApp里面查看。因为Trigger/Connector的定义掌握在对接方手里,一旦初期决定用Logic Apps, 后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只能靠把Logic APP逻辑写得更复杂来弥补Connector本身的缺陷。

但是Logic Apps一旦复杂问题就更大。

首先它无法被Code Review, 即使你的Logic Apps 不是直接在UI上定义,而是作为ARM template放在项目代码里,这个template也是完全没法review的。
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它没有办法本地开发,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你的网速比较慢或者鼠标右键不灵,开发体验可以说差到极致(但是你的老板却会因为“它的UI看上去那么简单直观”而无法理解你的开发效率为什么会低)。
而线上的开发环境本身和生产环境有差异造成的其他问题就更难排查,譬如因为Connector无法被Mock, 很难在测试环境有效地进行压力测试。
除了开发效率低,它本身的运行效率也很低,普通的API call如果超过1秒钟,工程师可以排查原因作出改进,Logic Apps不行,只能接受。

所以,和很多不告诉程序员如何转变方法(观念)去解决(适应)上述类似问题的serverless平台一样,Logic Apps是一个看上去很美,写起来很烦的,“面向架构师和领导”的方案。任何靠谱的架构师都应该知道如果说它确实有一点用户,那也应该仅限制在用Connector获取数据,获取之后立刻转到其他app/service进行处理,而不是Logic Apps内写数据处理逻辑。任何在超过5个步骤的Logic App集成方案都应该加入其他方案而使Logic Apps的worflow步骤少于5。 在包含Logic Apps的技术方案确定之前,问一下拍板的人:

  1. 如何做Code Review
  2. 如何和现有的监控以及日志等运维报警工具结合
  3. 如果性能跟不上怎么办
  4. 如何保证复杂度可控

如果答案是非用Logic App不可,因为虽然上面这些很成问题,但是某资源非用Logic App Connector访问不可,那也可以追问一句,如果某待集成的资源只能用Connector访问,是不是说明资源方本身对于集成这件事还没有ready.

Good Luck.

新冠吉他手开唱啦

去年3月25日, 新西兰 PM Jacinda Ardern 宣布当晚24:00进入封城(Lockdown)状态, 我当时正在家办公–在lockdown之前公司已经认识到问题严重性可能会长期远程办公,当时已经开始试行work from home – 听到这一消息,怕漫长的隔离闷在家里过分无聊,于是打算买个switch或是吉他,考虑到颈椎问题觉得不能让娱乐也对着屏幕 – 后来证明费脖子的不仅可以是屏幕,也可以是探着脑袋看吉他指板 – 也没有过分犹豫,就冲到楼下不远的乐器店买了人生中第一样乐器:吉他。后来才知道买的是把古典吉他而不是我想要的民谣吉他😳

和大部分新冠吉他手一样,我就这么看着youtube上的台湾的,大陆的,德国的,美国的各种up主,杂七杂八地自学着。
一年后,除了童谣和上古的简单歌曲,终于可以弹一些自己喜欢的歌了,虽然也仅止于自嗨的程度而已。但是不同的歌练习的熟练度总有不同,希望有一个仪式让我自己认识到一首歌已经“练成了”,所以决定把这些录下来。

P.S. 虽然大部分歌网上都有谱子,但我多少都加了些自己的东西(譬如节奏型没有照着谱子走而是根据自己听来的,或者凑个lick/间奏什么的),如有同好欢迎邮件交流。

下面这个列表会更新:

阿珍爱上了阿强

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

平凡之路

光阴的故事

时光

停更通知:

十八年前,如果我能想像自己会学吉他,一定以为录的第一首歌会是Beyond的歌,没想到现在学了一年多里才开始录第一首Beyond的歌《长城》– 可能因为beyond入门级难度的歌太少的缘故。更没想到的是这首歌还没有传上去。我其实也有感觉这歌词可能稍显犀利,墙内脆弱的神经应该接受不了,删了也就删了,魔幻的是平台方既不通过审核,还不让我删 – 要删需要花什么硬币, 虽然不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但好歹也是在我私权概念里的东西 – 合着就是非要留着恶心我呗。得,那我也不删了,留就留着呗,你的硬盘你爱存就存着。
现在不让传,我其实可以传到油管,但问题是本来传回内网视频平台,也只是为了博国内的亲友一乐。油管上并没有我的观众,因为说实话弹得水平实在不高,非亲非故的拿去污人眼球也没必要。
所以也就停更了,当然还会继续玩琴,等哪天练得满意到让陌生人看了都不反胃,我可能会腆着脸扔到油管上去。

审核未通过
掏你的“钱”删你传的而他不让发的东西

把歌词贴在这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遥远的东方
辽阔的边疆
还有远古的破墙
前世的沧桑
后世的风光
万里千山牢牢接壤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
迷信的村庄
神秘的中央
还有昨天的战场
皇帝的新衣
热血的樱枪
谁都甘心流连塞上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叫嚷)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见往昔景仰的那样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壳头上
无冕的身躯
忘我的思想
还有显赫的破墙
谁也冲不开
谁也抛不低
谁要一生里流浪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叫嚷)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见往昔景仰的那样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壳头上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见往昔景仰的那样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壳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