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诗意,却没有了解诗意的生活和诗意地生活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有诗意的生活,是一幅画,你是画中人,诗人把它描绘出来便有了诗意。假设有个虚拟的无所不在的诗人,要让你和你的生活能进入他的笔下,你可能需要漂亮整洁干净,可能需要做善事。至于在画中的你是何种体验或者所思所感,那是读者和诗人都不关心的问题。
诗意地生活,是诗人的行为,它讲得是如何感受身边的人,发现身边的美,如何反思所做的事,它是指你的情感和理智在纷繁的大千世界的刺激下偏向于光谱的哪个部分。这个二维谱(情感和理智两个维度,生造的词,可以想象成取色板那样的东西)里其他的部分有苟且地生活,积极地生活,麻木地生活,拼搏地生活,放纵地生活等等。有些人特别理智,有些人特别敏感,我理解在现代社会诗意地生活需要中等的理智和特别地敏感。
这两者当然有联系,不管你想过有诗意的生活还是想要诗意地生活,一定程度上都需要追求真善美,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决策时是会作出相同的反应的。
但是更多的是不同。通过上面的描述也很容易看出来,这不同就像孤舟蓑笠翁和柳宗元的不同,就像瓦工和梅尧臣的不同,柳宗元可能完全是个钓鱼的外行,瓦工也不可能知道梅尧臣每日如何处理公文。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这两者很可能不可兼得。
初读海子得知他原名“查海生“时,我误以为他是浙江人,后来了解多了才知道是安庆农村人,即使有海边生活的经历也不会很久。但因为他追求美且联想丰富语言优美,给我们描绘了有海的美好画面。同时那个真正有了”面朝大海“的房子的顾城,却在面朝大海之后杀了人,他的最具诗意美感的作品全都是在国内的时候写成的。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在新西兰发现了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样美丽的景色里,这样怡人的气候里,人们更多地时候是去享受美景,反思和狂想的触发点反而变少了。我并没有说这里艺术家少,事实上我看过很多社区画展的风景画很漂亮,我的同事就有写歌的,十几岁的小孩子玩星空摄影特别棒,但是因为少了“血“,很难刺激出杰出的艺术品 – 也有可能这是我苦大仇深的中华审美观在作祟而形成的偏见。所以生活在诗样画卷里的人很难出真正的大诗人,反过来也一样。激烈的追求真善美,或者有天才去被自己的生活激发出奇绝幻想的人,往往没有心力把生活打理得精致美好,把自己活到画卷一样的环境里去。
知道了这些,我终于想问自己了,当你说你想要更有诗意的生活,你是想要过有诗意的生活还是诗意地去生活呢?是当一个模特还是希望当一个摄影师呢,当一个演员还是导演呢?虽然他们可能有共同话题,但是他们作为人的特质,以及修炼的路径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