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ce & Solitude makes...

Pu's mind space

妈妈的世纪预言

多年以后,在奥克兰拥挤的早高峰路上,面对前面的老爷车,作为程序员的我又想起了上世纪末盐渎小镇上的那个平凡午后。

但想起的其实很有限,没有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没有场景和年份,我自己的状态在记忆里也是缺失的。应该是在 90 年代后期,
我现在知道当时马云可能刚刚访问美国回来,着手做中国黄页,而我面前的这辆车应该还在车主为它骄傲的年纪,在我的家乡西团小镇上已经有几辆私家车了,但网吧的出现还要几年以后。那时候的人们娱乐活动不是很多,以至于我妈妈辈有一个现在看来很神奇的习惯,就是在家吃一半午饭然后捧着饭碗串门,到东家聊会儿天,去前面家尝个菜这样。这天不知道时候谁,照例在午饭时间访问我家,我应该还是在拖延一下时间等着说“真的吃不下了”,但是却 can’t stop overhearing 她跟那个邻居说“21 世纪,开车,计算机还有英语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我没有看到表情,但是声音里有她独特的自信。我当时已经知道,或者她自己也提到了,这是她读的某个报纸的生活指南版或者育儿心得版的原话,并非她自己的见解。所以,真的是个很平凡的瞬间,直到最近我回味起来,才越来越觉得它的不可思议。

前情
当时我的父母在工作之余也赚点“雅”外快,就是给各个省市报纸的休闲版投稿赚稿费,这个活也只有在那个特定年代才能够成为外快。因为当时各地的本地报纸虽日渐式微但还未倒闭,也就是说为它供稿的人少了,因此有内容需求,但互联网还没有把他们完全击败,各地报纸的内容也不会互通,加之休闲版的内容如生活技巧,育儿经验,心灵鸡汤等还是很有通用性的,他们就一稿多投,如果有发表使用了的,会寄回来稿费和样张。这个事情做到全盛的时候是不需要自己编写内容的,因为全国各地的报纸寄来我家,只需读一读,挑点好的,把这家的内容发给另一家就可以了。很快(记不清持续了几年),中稿率越来越低–大概寄过去的那些县市小报都关门了吧–得不偿失,也就没有继续做下去了。但是对我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地理知识学得不少,什么攀枝花是四川的,六盘水是贵州的这些我都和年龄不相称地早早记住了。另一个好处当然就是他们读了很多的报纸,见识也提高了不少,以至于有上面那个让我记忆犹新的言论。

发展
话虽然这么说出来了,可是我并没有感觉到教育资源向这方面可以倾斜。哈哈,别说倾斜了,就是把家底都倾倒出来,也没有能力买一台电脑,更别说出国旅游或者买一台车了。但我父母其实是有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比如我的买个随身听(听英语磁带)的请求就被批准了,我驾照也早在毕业之前就拿到了。
而我自己更是没有刻意这些,比如你知道的随身听其实是用来听歌的。大学也没有选计算机,而是误打误撞,想学工科因为不懂专业设置其实报了理科,研究生又任性学了更是纯理科的东西,但是做理科研究是离不开编程和英语的,而我的研究做得不好,所以三年下来往求职市场上一放,核心竞争力就只剩编程和英语了,真是错进错出。

前些年,看到新一代大学生们聊”转码“和”润“之类的,很感慨我这样的小镇做题家,居然不自觉地和高中就上新东方的“城里孩子”们走上了同样的路,更神奇的是,居然还被我妈在和麻友闲聊时预言到了。
妈,你真厉害!